车行于蜿蜒无尽的高原中,前方就是美丽的丽江了,我们的内心充满着对纳西古乐的虔诚向往,正一步步走进这个「天雨流芳」①的古老民族。 走进纳西古乐会,赫然入目的是乐台两侧的一幅对联: 乐犹药也 能活人亦能杀人 礼乃理焉 可治世也可乱世 古朴的乐台,古老的乐曲,古稀的老人。时间仿佛凝固了,那撼动人心的气魄,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纳西古乐溯源 纳西古乐与中原文化有着至深的渊源关系。相传三国时期蜀汉宰相诸葛孔明,旅居云南之时,就曾经教导纳西人音乐,并大力地将中原文化传播到古云南。到了明代洪武年间,汉军到云南一带大规模屯田,带来了汉族人深厚的文化。尤其是古朴优美的音乐,在丽江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凭借纳西人雅好艺术的传统,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历经历史的沉淀,形成了撼动世人的纳西古乐。 汉唐的古乐,这些在汉地几乎成为了绝响的遗音,却在纳西这个温顺古雅的民族中,保存了下来。孔子云:「礼失而求诸野。」曾经有人十分感慨地说:「感谢丽江,感谢这个热爱天雨流芳的民族提醒了我们,我们原来真的是出生在一个诗礼的国度,我们的文化曾经这样的典雅精致,我们的汉字汉音是这样的美好。」 今天我们所听到的丽江大研纳西古乐,是由「丽江洞经音乐」和「白沙细乐」所组成的。洞经音乐是明清时期,从中原地区流传到丽江的,她兼容儒家的「雅集型丝竹细乐」与道家的「经腔音乐」,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宽博与壮丽,具有超逸绝俗的韵味。 丽江洞经音乐经腔《紫薇八卦》,是唐朝开元年间,由唐玄宗李隆基为新落成的太平宫,亲手谱写颁布的音乐,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纳西古乐还保留着在中原地区早已失传的曲牌,如《水龙吟》、《山坡羊》等。「白沙细乐」相传是元朝人的遗音,现今已濒临灭绝,被誉为古乐的活化石。她是丝竹合奏,其独特的旋律与和声,在当今是独一无二的。 《清河老人》 《清河老人》是颂扬老子的乐曲,也是纳西古乐最重要的保留曲目之一,一直是乐团的压轴大曲。 老子,姓李,名耳,人称老聃,是周朝末年楚国人,与孔子生于同时代,曾经在周朝的藏书室任职。老子崇奉清静无为、道法自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礼的真义,老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圣德,容貌若愚。」君子宜戒除「骄气」与「多欲」,戒除「姿态的容色」与「淫欲之志」,这都是对人的身心没有好处的习气。孔子欣然领受,且深受感动,他盛赞老子是乘风御宇的祥龙,是伟立万世的大德。 老子潜修道德,自隐其名,他静观周室的衰微,决定隐退而去。到了函谷关,遇到关令尹喜,老子写下了五千余言的《道德经》,尔后悠然离去。在《道德经》这部垂范后世、屹立不朽的经典中,老子的谆谆教言,诚为后世明鉴: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夫我有三宝,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这些训诲,对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启迪。 《清河老人》这首乐曲古朴优美、典雅清丽,仿佛天外来音,真的是令人百听不厌。使人充分领受老子清静无为、淡泊无争的德范与操守。尤其是尾声那悠然的节奏,仿佛老子骑着牛,一步一步地走出关外。那音声是那样的曼妙自然,古风余韵不尽,深沉而辉煌。 孔子的乐教 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在《礼记·乐记》中,对音乐有十分精彩的论述:音乐是由人心感于万物而生的,如以爱心而感,声音就柔美和谐。所以治世的音乐,安和而喜悦。乱世的音乐,充满怨怒与不平。亡国的音乐,则是哀怨而忧伤的。 纳西古乐中的《浪淘沙》,就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亡国之音。配上坐部伎唱腔凄婉的歌声,句句唱出了「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失意与哀伤。 孔子说:音生于人心,乐是与伦理相通的。所以「宫商角徵羽」这五音,与君臣之义的伦理相互照应。宫是君,商为臣,角为百姓,徵为事,羽为物。这五者不乱,就不会有敝败之音。礼乐的效用,是为了帮助人们克制欲望,学习圣贤的道理,所以是以除去纷华、崇尚淡泊为第一要义。因此,音乐具有移风易俗的效用。先王制礼作乐,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享受与欲望,而是为了正人心之根本,教导百姓明辨是非善恶。 纳西古乐深深符合孔老夫子的音乐思想,她未经污染,未曾矫饰,她是和平的音乐,蕴含着华夏民族的仁爱与宽博。任何人在丽江聆听古乐,都能领受到一次心灵的净化与沉淀。纳西古乐更是一种修养身心、敦睦人伦的音乐,她清静而淡泊,超然而脱俗,洗净了人们俗世的烦恼。在动荡与浮躁的现代社会里,纳西古乐这天籁之音,所奏响的,正是中正平和的旷世绝响。 古人制礼作乐,目的在于引导人们自觉效法天地的秩序,演绎天地间的和谐。偏离了天文、地理和人伦大道的词曲,非但不是人心所向的音乐艺术,反是诱发欲望、制造对立、迷乱人心与破坏和谐的「杀手」。 在人人呼唤和谐与渴望幸福的今天,自觉明辨与远离庸俗粗鄙的词曲,不仅是构建和谐家庭与社会的需要,更是每个人建立理智,和谐身心,实现幸福人生的关键。愿同伦共勉之。 注:①天雨流芳:纳西语「读书去吧」。 感谢徐老师供稿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