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有两个重大的节气,一个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七月初七“七夕节”,牛郎织女相会日,享有中国的情人节之美誉。另一个则是相对没有那么激情四射,还带有一丝神秘色彩的七月十五中元节了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中元节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
七月十五中元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在七月十四日。
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海外华人华侨在清明、中元、冬至和年兜这四节会寄批银,否则便会被人认为是对祖宗不敬,对长辈不孝,对妻子不负责任的不成器之下等人。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成了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这也就难怪小时候家人会念叨着“过七月半”,要回老家祭祖上坟,还要摆上大鱼大肉瓜果蔬菜庆祝秋收。而且在七月十三,十四,十五这几天夜里是不能随意去黑暗的,荒郊野外的地方,尤其是小孩子。大人们担心孤魂野鬼们吓着了孩子,附到他们身上作恶。
按佛教典故,关于“盂兰节”的起源,有着以下一个典故: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在我的记忆里,每年鬼节前后,乡间都会祭祖上坟。有些找不到祖坟的人家,会对着旧坟的方向圈一个圆圈,烧纸钱祈祷先祖,这种习俗在乡村倒也无伤大雅。只是近几年,有些来城市生活的老人,不忘旧俗的在城市的街道,小区角落圈一个圆圈焚烧纸钱,口里还喃喃自语地嘀咕着。搞得到处灰烬横飞,影响市容市貌。真让人不禁唏嘘,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找不到寄生地了,年轻一代对这些也越来越淡薄。
其实七月十五的习俗活动多姿多彩,基本可以归结于八类:
第一类,荐新祭祖,是这个日子的核心价值。道教说这天是地官赦罪日,佛教说是佛欢喜日。民间不是按照文献生活的,不想那些,只知道是祭祖悼亡的日子。
《东京梦华录》记载,一到七月初七,商家的营销活动就开始了,出售各种祭奠物品、服装衣帽等。明清资料显示,西南很多地方从七月初七开始打扫家里,把祖宗牌位请出来,老人生前爱玩的字画之类挂出来。到了七月十三、十四、十五,早晚上供,倒茶敬香。七月十五要送老人回去。除了接老人的,也有上坟的。
第二个是焚楮送亡。楮是祭祀时焚烧的纸币,今人有诗:“又到中元送袱钱,晚风无语送青烟。时光老去人非昨,只有哀思似去年。”就是自己老了,今天的我不是昨天的我,但对祖先的思念始终不变。
给先人化袱钱,要写包袱单子,就像填快递单一样,一般填三代,搞得清楚的话可以填七代。单子必须小孩子来填,这其实是个家族教育,一面让孩子记住祖先名字,一面练习书法。
第三是布田祈谷,祈祷谷物丰收。七月十五是地官生日,地官掌管丰收之事。拜地官,希望今年获得更好的收成。布田,就是在田里谷穗上挂五色小旗,也叫插彩。后来佛教七月三十烧地香,是对这个习俗的吸收。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这些习俗现在没了,但它们的变体还在。
第四是普度施孤。帮自己祖先烧纸,也照看下邻居的祖先。过去扫墓修坟,左邻右舍的墓也要象征性地扫扫,打打招呼。和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差不多。
第五是娱神赛会。在悼亡节日,这是地方社区很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过去上海每到举行祭礼活动,要把城隍老爷抬出来,彩车游行,伴以舞龙的吹打的踩高跷的。
第六类,赠羊寓教或者说赠羊寓孝。山西河北等北方地区,七月份姥姥要给外孙外孙女送羊。以前送活羊,后来送面羊。乌鸦反哺,羊羔跪乳。送羊是让孩子知道从小要孝顺母亲。
第七个是化生祝子。宋朝开始有的,到了七月时候,左邻右舍互送玩偶,祝福没有孩子的家庭早早生育,延续香火。收礼的人家,要表示感谢吧,也得送点什么,这样礼尚往来,邻里关系自然结交得更好。
最后是燃灯祈福,七月十五标志性的民俗活动。《史记》记载,西汉汉武帝时候就有了用点灯祭祀神灵和祖先的习惯,一代代传下来。《四库全书》记载,乾隆做了六十多年皇帝,年年写中元诗。从他的诗里可以看出,从承德山庄到皇家园林都办中元节。民国时期夏仁虎的诗说:“北海灯船彻晓明,游观士女夜倾城。飘零卅六鸳鸯影,相见香阶刬袜行。”放灯是最好看的,一般都是放荷叶灯。山东地方人拿蚌壳放灯,蚌壳里是平时存储的蜡烛油,点着后一个个放到河边,特别好看。
关于点灯的文化意义,通常的说法点灯照冥。亡人在冥界,是阴暗的,点灯照亮他们回去的道路。还有种说法是祭神,也是给神灵看。中国人,凡是喜庆都要点灯。
说起七月半最有特色的当属“放河灯”了。在我的记忆里已经是很模糊了。依稀记得是做成类似小桔灯一样的纸灯,把它放在河面上,让它漂走。远看着就像飘在水面上的孔明灯。书中有云: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萧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放河灯”,不由得会联想起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的“闹花灯”了。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如同元宵佳节张灯结彩引无数文人墨客赋上新词一样,中元节或盂兰盆节也留有很多诗词。如李商隐的《中元作》,范仲淹的“中元夜百花洲作”,朱熹的〈中元雨中呈子晋〉等等。
因为中元节,鬼节的缘故,让这个节日总是带有着丝丝神秘之感。小时候听家人说,鬼节这天出生的人命硬,难养,一生命运多舛。中元节,鬼门大开。这一天出生的人,据说是那些本来无路超度的鬼魂托了河灯投生而来,命里带着戾气。其实这只是个迷信的笑话。我有个同学偏巧就是那天出生的,她这么多年来倒也没有遇到什么天灾人祸,平安无事的。
中元节在全国各地都有其不同的特色。但主题都不会脱离祭祖,超度逝去的亡灵。庆秋收,放河灯。它同样也是一个流行于其它国家的传统文化节日。在泰国,当天会举办水灯节,放天灯为逝去的亡灵祈福。在日本,盂兰盆节已经形成了一个重大的节日,如同我们国家的清明节。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都已经发展成了具有自身独特魅力的节日,还衍生了一些特别的表演活动和歌舞。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可深切体会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所在,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所以,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
中元节马上就要到了,有没有想着去回归一下这个快被人们淡忘了的传统节日,在这样一个“鬼节”里,祭拜先祖,庆祝秋收,放放河灯呢?(文/阅读时间作者·毛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