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商可以通过与物流公司及最后终端的联网,全程跟踪产品的运动。 一条生产线正在运行,一批产品在最后下线的环节,被机器内置了一个电子标签(可能是最初级的只供读取的标签,也可能是更高级的可一次或多次写入的标签),这些产品在入库的时候,被一射频识别装置自动读取电子标签并存入数据库,并自动更新库存数据;时隔数日后,这批产品被调出库,并同样经过数据读取及更新库存数据。 此时这批商品已经进入物流系统,而物流公司要对其进行同样的数据采集和管理,通过数据的实时传输,实时跟踪及动态掌握这批商品所处的位置。 当物流公司将这批商品交付给货主(假设是超级市场)后,后者将再次对其进行数据读取和收集,直到最终进入消费者手中。 而在上述整个过程中,处于最开始位置的生产商可以通过与物流公司及最后终端的联网,全程跟踪自己生产的这批产品的运动。而且,一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相关的目标信息,相关主体可在第一时间里进行沟通,商讨解决方案。 这就是物联网将给生产活动带来的影响。 金融危机催生新技术 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在大的危机之后,总会有新的行业诞生,并大有形成浪潮之势。 在上世纪末的一系列新兴市场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后,诞生了互联网这一新兴行业。而在十年后的今天,在一次人类历史上数一数二的金融危机余波未了的时候,在人们热切关注新能源行业的发展的时候,又出现一个新名词和概念:物联网。 与互联网类似,物联网也是先在军事领域得到应用然后再向民用领域转移。而最早的物联网想法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产生。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就提出,“传感网是下一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今年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对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给予了积极回应,并上升至美国的国家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引发轰动。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互联网仍然停留在虚拟世界,而融合了互联网及感应技术的物联网的出现,则使互联网真正开始从虚拟走向现实。物联网也因此可以看作是互联网在现实世界里真正大规模的应用,是虚拟与现实的结合,这种结合与当初互联网出现时所催生的“鼠标+水泥”的模式相比,所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我们可以将物联网比喻成一张撒向现实世界的“天网”。 盈利模式尚不清晰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物联网所产生的效果:降低成本及提高效率。举例来说,目前盛行的条形码,人工读取一个需要10秒钟的时间,机器读取则为2秒,而采用电子标签及射频技术读取只需要0.1秒的时间。 正是这一优势,吸引了下游商家对物联网产生了需求。而这也决定了物联网无论是哪种商业模式,都是由下游的需求端推动的。沃尔玛出于降低成本和提高销售量的内在要求,才导致了上游供应方不得不进行与物联网相关的投资并承担相应的成本,而日本消费者的高收入水平及对产品品质的高追求,也使得日本生产商可以在诸多家用电器里广泛使用智能控制技术,所增加的费用则由消费者埋单。 相对于互联网,物联网的盈利模式则还很模糊。在A股市场上,已经开始出现了对物联网板块的炒作行情,主要集中在与物联网有关的电子元器件领域,如射频识别装置、感应器等等。而庞大的数据传输给网络运营商带来的机会以及对最下游的如物流及零售等行业所产生的影响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