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但在饮食无忧的日子,却难以体会到它的珍贵。
看到一些有关浪费粮食的报道,照片上,碗盘狼籍,剩下的饭菜一堆堆,桌上一片零乱,成桶成桶的饭菜就这样被倒掉……每每看到,内心常常很触动。 记得自己在学校用餐,时常会见到一些朋友,有剩饭菜的坏习惯。一回,见到一位女同学,平时爱剩饭菜,没有一次有见她吃完。有一天,我们又恰巧一桌用餐,见她又不吃完,我身边的同学便问:「你怎么不吃了?」她便回答说:「打得多了,吃不下。」我们于是没有再说什么。 然而第二天,见她打得很少,可仍然剩下一小口的饭菜。见她又不吃,实在觉得可惜,我便问:「你怎么又不吃了?」她说:「我吃不下了。」我见碗盘里剩的实在不多,不由得便说她:「只剩那么一小口,扒两下不就吃光了吗?」她拨弄了一下饭菜,说:「不行,我吃不下,不想吃了。」 一旦养成剩饭菜的习惯,又体会不到食物的来之不易,浪费也就成了日常事了。 由此,我想起父亲在我们小时,曾经教导我们,吃饭时,碗里的饭菜必须吃干净。而且,有掉到桌上的饭粒,也必须要拣起来吃掉。那时,并不知道父亲为何这么严厉,连一粒饭粒都得拣起来吃掉。可惧于父亲的威严,也不得不那么去做。 后来便发现,一旦这个行为变成习惯,不用人教,自己就会将饭菜吃干净。因为不想吃掉在桌上的饭菜,所以在吃饭时也会特别小心,不敢乱掉饭菜。这样,不仅养成不剩饭菜的习惯,也养成了吃饭不乱掉饭菜的习惯,一口口都会好好去吃。到吃完饭时,碗盘干净,桌子整洁,饭后收拾便显得很方便了。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能从小养成惜食的好习惯,自然是一种幸运。然而有些家庭,并没有帮孩子养成爱惜粮食的意识。时常看到一些孩子,碗里剩下一小口饭菜,就是不想吃,哪怕只剩几粒米粒,也不愿意吃干净。家长看到,说他两句不听,也便由着他。不是自己吃下孩子的剩饭菜,便是直接倒掉了。可孩子一旦养成剩饭菜的习惯,将来要改变就不容易了。特别当他见到周围的人都在浪费,那一颗惜食的心,一颗感恩之心,就很难生起。 然而,是不是就改不掉呢?也不是! 曾有一位同仁,原先对于珍爱粮食的意识也不强烈。在学校读书,每每用餐,见周围同学大部分在浪费,虽然也觉得可惜,但也不太往心里去,因此自己吃不完,也会倒掉。 可后来,他加入了学习传统文化的队伍,听了有关珍惜资源与爱护环境等讲座后,内心很受触动。不知道原来这日常所用,与整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的资源、环境等等都有很大的影响;也不知道自己所浪费与他人所浪费的积累起来,就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内心认识到浪费的严重与节约的重要后,内心受到震动,便开始有意识地学习惜食惜物起来。 因为身边都是一同学习传统文化的同仁,老师们在讲课后,也是以身作则,每一餐饭不但吃干净,吃完后,还用开水涮涮,喝下去,碗盘都很干净。因此,他也每餐吃多少打多少,吃完用开水涮一涮,时日一久,便也养成习惯,不再浪费。 后来,他又亲自参加种植。因为从未拿过锄头,第一次锄地,手不免起了水泡。在烈日下,拔草、灌溉,低着头,弯着腰,采摘着成筐成筐的果实……由此,切身体会种植的辛苦,粮食的得来不易,渐渐生起了一颗感恩之心。从此,他也更加珍爱粮食,纵然吃不完,也不再丢弃,会留到下一餐吃。 这个转变,他自己感触特别深刻,学会珍惜,有感恩心后,爱惜便成了生活的准则,不用人提醒,自己时时处处都会警醒自己。而他还有另一个体会,就是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起来了。以前,每次吃饭总想着饭菜好不好吃,遇上爱吃的就多打一些,打太多吃不完,就直接倒掉;遇到不爱吃的,便不想吃,心里也不高兴。可如今,生起一颗感恩心,内心不舍得浪费一点食物,不管吃什么,嚼起来,都是用心品尝。感受天地赐予的珍贵,也感受到农民伯伯耕作的辛苦,便感恩起自己衣食无缺的幸福。 转变了心境,不但浪费的坏习惯改正过来,感恩与知足,也让自己更体会到生活的幸福与美好,更加快乐起来。 虽然说改变一个习惯不容易,但我们若能去体会食物的珍贵,去感受农民种植的辛劳,也去感受在饥饿中寻求生存的那颗渴望之心,相信,要改变这浪费的坏习惯,并不困难。 愿大家一起珍爱眼前这衣食无忧的幸福,也一同感恩生活,让自己生活在一个感恩的世界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