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为齐国之相,德行出众,智慧过人,他不仅博见多闻,而且熟知礼仪。有一次,晏子奉命出使鲁国,孔子便令门下的弟子们前往参观、学习,弟子们听从了孔子的指示,前往参观。 等到了晏子拜见鲁君的礼仪结束后,子贡回来向夫子报告说:「怎么说晏子他熟习礼仪呢?古礼有称:『登阶不历,堂上不趋,授玉不跪。』今天晏子的所作所为,却都与此相反,怎么能说晏子他熟习礼仪呢?」 晏子办完了鲁君的公事后,退而会见孔子。席间,孔子向晏子问道:「古礼规定,登阶之时依次而行,不可越级而上;朝堂之上,不可以急趋而行;接受圭璋时,不需下跪。而夫子您所为皆与此相反,如此合礼吗?」 晏子听了回答道:「晏婴听说,在两楹之间,国君与臣子各有固定的位置,君行一步,臣行两步。因为鲁君迅速登上,晏婴惟恐时间来不及,才越级而登,在朝堂上急趋而行,以便能立即就位啊。再以国君授玉姿势过低,不得已,晏婴才跪下来,如此方能承接。况且,晏婴也曾听说,为人做事,只要能谨守大节,至于小节方面略有出入,也是没有关系的啊!」 晏子拜见孔子辞出后,孔子以宾客之礼相送。回来后,孔子对自己的门下弟子们说:「礼,贵在因时制宜,像这样不合常法的礼仪,惟有晏子才能行而有节啊!」 礼,重在实质,是内心诚敬的表现,《曲礼》有曰:「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子贡看到晏子在形式上不守礼节,却未曾注意到,是因鲁君未能如礼去做,晏子为能守住大节,才在小节方面略有出入。 形式上有所出入,可一颗恭敬尊重的心,却时时在晏子心中,这是礼的真实含义,也表现出晏子对礼的敬守。倘若只追求外在形式,表面上勉强做到,而忽略内在实质,那就丧失了礼的本意了。 而凡见事,我们不能以片面之见就加以判断。贤如子贡,尚且可能看错,何况我们普通人呢?怎么能随意推测,人云亦云,不明察事情的真相?当夫子听到子贡如此说,并没有妄加评判,轻易指责,却是直接向晏子询问,了解事情真相、原由,可见圣贤人处事的明智。 再则,虽说只要能谨守大节,于小节方面略有出入也没有关系。但如今,也会有人以「不拘小节」来掩饰自己的失礼。在言语、行为方面,总要按自己的坏习惯去做,不愿改正。如果遇到有人指出缺失,却坚持说只要心存恭敬就可以,形式上并不重要。可是,当自己的内心真正有恭敬之意,那言语行为自然就会表现出恭敬有礼的样子,因为言行是内心的反射。 因此,我们在求学过程中,切不可自欺欺人,对自己的心态当有一个正确认识。不放任自己的坏习气,也不对他人随意猜测、指责。时时处处,心怀敬意,以一颗谦虚好学又乐于改过之心来学习圣贤教诲。如此,将会给我们的成长,带来更多的利益。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