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礼焉,路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 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乃召子路而问焉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乎,奚为至于此?」 子路愠,作色而对曰:「君子无所困,意者,夫子未仁与?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与?人之弗吾行也。且由也昔者闻诸夫子:『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积德怀义,行之久矣,奚居之穷也?」 子曰:「由!未之识也。吾语汝:汝以仁者为必信也,则伯夷、叔齐,不饿死首阳;汝以智者为必用也,则王子比干不见剖心;汝以忠者为必报也,则关龙逢不见刑;汝以谏者为必听也,则伍子胥不见杀。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是以晋重耳之有霸心,生于曹、卫;越王句践之有霸心,生于会稽。故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庸知其终始乎?」 子路出,召子贡,告如子路。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贬焉?」 子曰:「赐,良农能稼,不必能穑;良工能巧,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不必其能容。今不修其道而求其容,赐!尔志不广矣,思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问亦如之,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后见君子。」 孔子欣然叹曰:「有是哉,颜氏之子。吾亦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孔子家语?在厄第二十》 【白话易解】: 楚昭王向孔子通问致意,孔子前往,想要答拜楚昭王。当行进到陈国与蔡国之间时,陈、蔡两国的大夫互相谋划着说:「孔子乃当今圣贤,所揭露与嘲讽都正中诸侯各国的弊病。如果他为楚国所用,那陈国和蔡国就危险了。」于是派出步兵将孔子阻止在路途中。 孔子和众弟子没有办法前行,以致绝粮七日,与外面也无法往来,就连粗劣的食物都不够充饥,随从很多弟子因此很忧虑。然而此时,孔子却愈加意气风发地谈论讲习,授业不倦,还弦歌不断,丝毫不受影响。 一日,夫子将子路召过来问道:「《诗经》上说:『不是野牛也不是老虎,总是沿着空旷的原野在走。』难道我所坚守的大道错了吗?为什么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呢?」 子路听了很不高兴,变了颜色答道:「有德的君子是不会困乏的,今天这样子,或是夫子还未达到仁的境界吧?所以别人才不信任我们啊;或者,是夫子还未达到智慧的境界吧?所以别人才不让我们前进。我以前听夫子说过:『为善之人,老天必定报之以福,为恶之人,老天必定报之以祸。』现在夫子长久累积德行,心怀仁义,已经力行很久了,却为何还会处于如此困窘的地步呢?」 孔子听了子路的疑惑,便为子路开解说道:「子路啊,你还没有认识到呢。且让我来告诉你:你如果以为仁爱之人必能获得信任,那么伯夷、叔齐就不会饿死在首阳山了;如果你以为有智慧的人必定会为诸侯所用,那么王子比干就不会被剖心而死了;如果你以为忠诚之士必定得到好报,那么关龙逢就不会遭到刑戮了;如果你以为直言劝谏,他人必定听从,那么伍子胥也不会被赐死了。由此看来,一个人能否遇到良好机缘,是时机的问题;一个人贤与不肖,则是他的才能问题。君子博学且有甚深的谋略,但是怀才不遇的却大有人在,岂仅仅只有我一人呢?而且芝草幽兰生于深林之中,并不会因为没有人欣赏就不散发芬芳;君子修身养性,成就道德学问,也不会因为穷困而改变节操。尽力而为是人的本分,生死富贵是命运的安排。因此,晋国公子重耳有建立霸业的思想,是因为被卫国与曹国羞辱。越王句践有建立霸业的思想,是因为会稽之围。故身处下位无忧无虑之人,心思不会太远大;对待自己没有什么目标,好逸恶劳,志向不会深广。如此,怎会晓得他将来结局如何呢?」 子路听了有所领会,于是向夫子辞谢而出。孔夫子便又召了子贡进来,像问子路一样地问他。子贡说:「夫子您的大道至大至深,因此天下没有地方可以容纳夫子啊!夫子何不稍稍压低一点标准呢?」 孔子听了,说道:「子贡啊!一个好的农夫能种植庄稼,却不一定能够收获;良工巧匠能制作精巧的器具,却不一定能尽如人意。君子能够修养道德,处理好政务,也不一定能被别人接受。如今我们不能修养道德,却寻求容身之所,子贡啊,你的志向还不广大,思虑还不够深远啊!」 子贡听后,也感到自己的不足,于是拜谢夫子而出。待颜回进来,孔子也像问前两位一样问他。 颜回说:「夫子的大道至大至深,天下没有能够容纳之所;虽然如此,夫子还是尽力推行大道,这个世间不能用夫子,是诸侯的耻辱啊,夫子您有什么问题呢?正是因为世间容纳不下,方才显出君子的本色啊。」 孔子听了颜回的话,非常欣慰,感慨道:「有这样一位学生,颜氏之子啊,假使你有很大的资财,我愿意为你辅佐,多么志同道合啊!」 反复拜读这篇文章,内心深为感动。圣贤人志向深广,思虑长远,不拘于事相上的困穷,一颗心无时无处不在宇宙人生的大道上。而且,他们在当下的生活中,就能切实力行。 陈蔡绝粮,是孔老夫子周游列国十四年过程中,处境最危险的一次,几乎性命不保。但我们通过此文,看到的是夫子并没有因被困断粮而有丝毫烦恼,反而更加精神抖擞地讲学,弦歌不衰。并且,夫子还利用这次逆境,对弟子们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使人大受启发。 子路直心直性,内心对如此困境很不理解,因此怀疑老师是否不够仁爱而失去信任呢?还是智慧不够而感召到困窘?为什么夫子积德行义如此之久,还会遭受困厄? 孔子于是告诉他「一个人能否遇到良好机缘,这是时机的问题;一个人贤与不肖,则是他的才能问题」。并且告诉他「芝兰生于深林,不因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尽力而为是人的本分,生死富贵是命运的安排。故君子即便身处下位,也忧患家国天下的大事;居于穷困之所,也能有深远的谋虑。如此才会有长久光明的前途。 子贡虽然能认识到夫子之道至大至深,但却认为既然此道为世人所不容,是否可以降低道德标准,来暂时寻求一个容身之所。夫子慨叹地告诉他,人生在世最可宝贵的乃是修养道德,至德的大道是不可以降低标准的啊,怎么可以为一时穷困而苟且偷生呢?并希望子贡志向更加坚定,思虑更加深远。 颜回,则是孔老夫子最得意的门生,对老师所奉行的大道了解通透。当孔子以同样的问题来问他的时候,他和老师一样,不被眼前的困境所障碍,也明了大道不为世容的原由,于是说:「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后见君子」。他坚守正道之心,与夫子并无二致。 看到学生如此体解大道,孔老夫子不禁非常开怀,感慨道:「使尔多才,吾为尔宰。」 由此可见,明白道理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可若我们处于如此穷困绝境之中,又会如何面对呢? 一般人难免会生出不悦的心,甚至怀疑起圣贤人,怀疑起自己来。是不是真正在力行大道呢?怎么做了好事还会受挫折?怎么对人好,人家反而伤害自己?又或者,责怪他人不理解自己的努力、奋斗和苦心,甚至发展为自暴自弃,放弃修学;另一方面,也可能有人会改弦易辙,屈从现实,于是降低道德标准,如此,不知不觉就随波逐流。然而,在俗世的浊流中,也仍会有人内心笃定,从容不迫,坚持正确的方向,就犹如涓涓清泓一如既往地向前流淌,润泽群生,使道德的光芒越发灿烂,照耀万世。 综观孔老夫子一生,何尝不时时处处「在厄」呢?幼年丧父,少年丧母;道德学问高深至极,仕途却终生不顺;周游列国,不被重用……种种情形,若换作一般人,哪能经受得如此多的障碍和打击?然而夫子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以一颗博大宽厚的胸怀包容这一切,明知不可为,却仍然尽力而为之,也使得这大道能流传至今,利益千秋万代的子孙。 由此,启发我们处逆境之时,不要灰心丧气,能看到时节因缘变化的道理,沉心静气,自我砥砺,将会迎来更加光明灿烂的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