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价值重建,必须注重借鉴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文化。 吸收外来文化是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但是,外来文化总是与本民族的固有生活方式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激烈的文化冲突。同时,受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也不可能总处于一种和谐的、平等互补的状态。这样,吸收外来文化与保持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独立就成为不可忽视的课题。 首先,必须树立极强的民族自信心。既不抗拒中外文化交流、不害怕传统的失落或被同化,又不崇洋媚外。仅唐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汇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由汉开始,中国文化接受了西域和南亚次大陆文化,尤其是输入本土的佛教的深刻影响,使汉唐成为中国文化繁荣昌盛的黄金时期。汉唐中外文化的交融,所以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根源于当时领先于世界的发达封建经济国力,及由此而拥有的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心。鲁迅即说:“那时我们的祖先对于自己的文化抱有极坚强的把握,决不轻易动摇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对于别系文化抱有极恢廓的胸襟与极精严的抉择,决不轻易地崇拜或轻易地唾弃。”(见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汉唐人没有对外来文化的抗拒感,没有担心被外来文化同化的恐惧感,积极地将外来文化纳入自己的文化体系中组合再造。如佛教传入中土,即对它进行中国化的改造,将其繁富巧密的思辩与严谨的逻辑体系充实传统的儒道哲学,又以传统的儒道观改造佛学,成为中国化的佛教,融入传统文化的宏大体系中,儒、道、佛并立于世,后世也在此基础上产生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一一宋明理学。如果失去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就难以科学、客观地借鉴外来文化。改革开放以来,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思想已被人们广泛抛弃,但一味崇洋的文化态度却不可忽视。如大街小巷,洋字号、洋招牌触目即是;迷信洋货、向往西方生活方式的人大量存在;文化界更弥漫一股标榜西方、贩洋售洋的潮流。近年大量见诸报刊的“殖民文化”的讨论,可以看出这类现象的严重性。而唯洋是举的根源则是本土文化自信心的迷失。要扭转这种局面,还必须从强化民族自信心的宣传教育人手。 其次,确立借鉴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不是简单的移植,而是文化的组合再造。如果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就会出现吸收西方的糟柏,以冲击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令人痛心的情况。正确的态度是,积极学习西方文化中一切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如邓小平指出的:“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小平文集》3卷373页),并将西方文化的优秀精华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建设中。通过中西文化的价值互补,使中国文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重建,必须大力进行文化建设,努力做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同步发展,两个文明一起抓。大力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迅速发展的文化环境,形成文明、道德、健康的社会风气。注重培育各类文化载体,如新闻出版、文化场馆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重建,是在继承传统、借鉴外来文化的进程中,使古老的中国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成为现代化的文化系统,以推进国家建设的基础工程,应该引起普遍的重视,并在具体实施的方针、途径等方面加以深入研究。(作者: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