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步入了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与此相联系,中国文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即怎样在继承发扬传统和吸收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建立现代化的文化发展模式,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变革。 在社会型时期,我国文化呈现出异常复杂的局面,一方面,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未得到广泛而坚定的体认,出现了怀疑乃至否定传统的潮流,导致绵延数千年的传统价值观念、信仰模式与道德标准均不同程度地产生了震荡和动摇。另一方面,对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也未能冷静客观地加以正视,并积极地迎接其挑战,使西方文化价值观泥沙俱下地渗透流衍。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重建,使传统文化现代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中国有着悠久丰厚的文化传统,与印度、欧洲、阿拉伯古代文化同为世界文化史上富于特色的文化系统。它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本体,维系中华一统数千年牢不可破,体现出惊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长期以来,传统文化滋养着中华民族,使我国人民充满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但是,产生于农业经济条件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二十世纪以来我国迈向现代化的征程中,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逐渐消失了昔日的辉煌。人们在反思中国和西方经济强国的惊人差距、思索贫穷落后的根源,寻找富国图强之路时,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局限,并因此对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的作用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既导致对传统文化进行清理、扬弃,以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模式,也导致了绵延百余年的反传统、抛弃传统的文化潮流,进而对民族传统的自信心发生了深刻的动摇。企图割舍传统的文化态度发轫于二十世纪之初,八十年代达到极盛,如认为:“彻底‘反传统’仍是当前社会变革的主要任务”,“如果传统是否定人的价值,扼制人的创造精神,就应该彻底去反。”(包遵信《深圳青年报》1986.10.28)有人提出:“必须与传统观念进行最彻底的决裂,”“西方现代人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恰好反证了中国当代人不需要自己的传统文化。中西文化交流是各以对方的文化作为自己的参照系统和武器来粉碎自己的传统。”(刘晓波《中国》1986.10)对传统文化彻底丧失自信心的极端态度,既违背文化发展的固有规律,对当代文化建设也极为有害。(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