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原意】走路的时候步态从容,站立要身子端正,作揖要把身子躬下,礼拜时要恭敬。 【故事】古人的举止之礼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向来重视人们的行为举止之礼,要求一举一动都要有式有度,主张“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即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 站有站相。《礼记·曲礼上》规定:“立必正方。”站立时,应当身体直立,颈项向上抬起,收腹挺胸,两臂自然下垂。这样做,才能给人一种挺拔笔直、舒展俊美、玉树临风的美感。相反,塌腰耸肩、探脖曲腿、摇摇晃晃则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坐有坐相。《幼仪杂箴》规定:“坐,背直,貌端庄,手拱臆(胸前)。仰为骄,俯为戚。毋箕以踞,欹(不正)以侧。坚若山乃恒德。”古人的坐姿与现代人不同,古人常席地而坐,即双膝着地,跪坐在脚上,脊背挺直,面容端庄。在现代生活中优雅的坐姿传递着自信、友好、热情的信息,同时也显示出高雅庄重的良好风范。 走有走相。《千字文》规定:“距步引颈,俯仰朝后,束带矜庄,徘徊瞻眺。”这就是说,走路要抬头挺胸,目视前方,穿戴整齐,如同在朝廷中祭拜一样庄重。古人不仅对走姿有讲究,对行走的速度也有讲究:两足进叫做行,徐行叫做步,疾行叫做趋,疾趋叫做走,不同场合采取不同的走相才不会有失礼之处。 【今解】虽说时代不同了,但古人对仪容仪表的重视和要求,是值得今人借鉴的。外在形象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不仅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向他人传递着这个人对生活的内心态度。一个仪表优雅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带来文明的春风,得到人们的尊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