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于使命的企业文化体系建设的思考 --------作者:姜程闰 最近参加一个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研讨会,发现很多企业的文化构建理念还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其中不乏规模以上企业的操盘者。如果用这种观点去指导企业构建文化体系,带来的后果将是付出巨大代价打造一个阶段性的文化成果。 为此特发博文,以便于感兴趣者批评、借鉴。 1、中国企业文化的由来及现状特征 大家知道,企业文化的概念是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和日本传入中国的。文化的定义是指一群人共有的价值观和规范的体系。受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很多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都或多或少地折射着它们的影子。而中国文化又以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核心内容,优秀而又腐朽、实用而又局限的矛盾体。文化定义中的两个要素,在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进程中,逐渐走向了以构建共有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体系建设,却忽视了规范体系与共有价值观体系的高度统一。久而久之,使企业文化由战略段位的管理体系,沦落到只有包装作用的花瓶地位。可悲!可叹! 在闭关锁国和计划经济时期,这种文化尚可支撑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的生存,但面对宏观环境的变化,这种文化将面临什么? 2、国际环境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进入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全球化思潮席卷而来,市场和生产的全球化,伴随着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文化、资本和人员的自由流动向我们迎面扑来。作为企业,你愿意也好,拒绝也罢,都在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来。人们的轻财重义、吃苦诚实的精神少了;拜金重利、懒惰奸诈的行为多了;以德报德换成了以怨报德;冰冷的契约替代了以诚相待;面对国际资本的诱惑和冷漠,在东方文化中,玩了几千年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已交织成网络的人际关系体系外,生生的冲出了一种契约关系,往往还是很有诱惑的对赌协议,其执行结果却是以被对方攻城割地而告终。 面对这种玩不明白的结果,大家不禁要问:“我们怎么了?”。 时代变了、环境变了、文化当然也要变。严重缺少西方文化中的契约概念和制定规则的能力,是中国文化中的硬伤,是文化软实力无法适应全球化商业行为的重要原因。 3、西方文化的特点 西方的文化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什么感情、诚信、仁义都是以契约为准绳的。在商业运营中,西方人是以使命为依据构建商业文化,其目标明确并高远。为了使命的实现,他们能够忍受眼前的重大损失;他们擅长打立体组合拳,各领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配合天衣无缝,全方位控制着预期结果的最终实现。预期结果实现后,契约分配机制启动,保证了多方合作的可持续性。 其显著特点是:使命性、系统性、立体性和合作性。历史是八国联军对中国的瓜分和现在资本集团的“剪羊毛”,是一脉相承的。 4、对中国企业建立文化体系的建议 面对虎视眈眈的境外资本和不可避免的跨国竞争,中国企业在建立文化体系方面该怎么办? 首先,提高对企业文化体系高度的认识。在管理领域,只有战略管理和文化管理是最高段位的管理内容,它们的宏观适应性和微观指导性,将决定企业的成败。 其次,找到提炼企业文化体系的合适依据。过去我们常说建立基于战略的企业文化体系,今天我们要说基于使命的企业文化体系;其区别在于:使命是企业存在的终极目的,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而战略是企业的奋斗目标,从体系上说有长期、中期、短期之分,从形成方法上来说有迈克尔·波特的计划学派和亨利·明茨伯格的学习学派之别,无论哪种角度看,都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战略都是变化的。依据一个变化的前提来建立企业文化体系,貌似适应了变化,但是大家知道,企业文化体系不是做出来给人看的,是要灌输到全体员工心里,指挥其行为的,是不可以频繁变化的。而企业使命是相对长远的,又是形成战略的依据,所以依据使命提炼企业文化体系才是合适的选择。 其三,加强契约概念,防范契约风险。要适应全球化的环境,就要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强契约概念,加强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的预测能力,在理念上避免被对方攻城割地的局面不断发生。 实力上的失败是中华民族集聚不够,可假以时日;而理念上的失败却是对我中华民族智商的侮辱。 其四,建立多样性的重业绩文化。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作为企业整体而言,主文化体系是必须的。但由于各职能单元的性质不同,次文化元素也是有其存在的空间,在主、次文化元素之外,还要尊重和引导员工的个性文化。就行业整体而言,企业的使命设计、公司治理、战略方向、经理人经历都会影响到企业文化的定位与提炼,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文化体系提炼完全可以避免千篇一律、千企一面的现状。 企业文化是通过影响个人和团队的价值观,从而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来影响企业业绩的,所以说一个适合的企业文化体系会创造出蓬勃向上的企业氛围,员工们会在愉快的环境中创造出非凡的业绩。 以上观点是笔者在长期理论和实践中的一点体会,谨供各位借鉴和雅正。 |